• 專欄
    •   2011/8/5   
    • 乳類,一種毒品 (Le Lait Actualite)
    • 作者 Dubon,原文為法文

      欲談論此話題,不能不提及Albert Cohen,在美國他被冠以“反乳類的人”。其網站為: www.notmilk.com。他的著作『MILK, The deally poison (乳類,致命毒品)』在美國引起了極大轟動,此書是該議題最具懾服力、最有文獻依據的著作之一,目前還未譯成法文。

      他在題辭中表示,該著作呈獻給“全世界所有忍受身體各種病痛卻未意識到其根源的人們。”“但願人們能夠發現,對於他們自己、其子女及其未來後代來說,青春之泉唾手可得——只要從他們的生活中摒棄乳類。”

      該書出自一位生物學家,它揭示了衛生當局如何被多國大亨所腐蝕,這些大亨們為追求不斷增長的利潤而把我們的社會推向了自我毀滅的邊緣。

      乳類看起來潔白,但假以時日,在我們體內對細胞的作用卻如同從擱淺的油輪泄出的黑潮。

      乳類原本就不適於人類食用。因其所含的膽固醇及不飽和聚合物而使人體血內膽固醇和脂肪含量增高。

      假如你消費的乳品量等同一位中等美國人,那麼你攝取的膽固醇量相當於你每天吃53塊肥肉片。假設你54歲,而52年來你遵循這個飲食制度,那麼就等於你每年吃進19345塊肥肉片,總共一百萬塊肥肉片被你吃掉!

      你想到沒有,一份霜淇淋所含的膽固醇相當於10塊肥肉片?

      若有誰的身體能抵抗如此大量脂肪的傾瀉,豈不是十分離奇的事?

      乳類的蛋白質含量太高,人體排除過剩的蛋白質必須調動體內的鈣質。

      這樣,食用乳製品成為老年人骨質疏鬆的主因之一! 乳製品經巴斯德滅菌和超巴斯德滅菌,已變成變性和生物滅絕產品。

      動物乳汁裡酪蛋白含量高出人乳300倍。酪蛋白如同強力粘膠嚴重阻塞體內器官。

      多國公司孟山都生產一種生長激素,用以提高牛奶產量。由於獲取巨額利潤,他們得以收買衛生及政治當局,不經毒性評估,就讓該產品進入市場。

      被強致使用這種荷爾蒙的業者,他們的乳牛每天生產50公升牛奶(而以往產量不到10公升),因感染多種炎症,不得不使用大量抗生素。

      現今牛乳中抗生素的含量比幾年前高出100多倍,而衛生當局只滿足於提高核准上限。美國年產抗生素23000噸,幾乎一半用於飼養的牲畜!

      用於醫治牲畜的抗生素劑量足以催生越來越多抗藥性病菌變種,引發越來越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當你喝下一杯牛奶或吃一瓶優酪乳時,並沒有想到你正在吞下摧毀腸道菌群、削弱免疫系統的抗生素。

      更有甚者,如果你對抗生素(比如盤尼西林)過敏,你有可能病倒,還不知道自己吞下了致敏物。

      如此飼養的乳牛,其乳製品對人是否有危險?科學研究揭示這種生長激素在人體內會激起癌症的發展。而美國醫生協會(OMS)和衛生當局寧願不聞不問,因為經濟利益高於國民的健康。

      1994年,基因工程所得到的促使乳牛提高產量的生長激素被允許使用,自那時以來,淋巴癌猶如一場真正的流行病橫掃美國。

      以往少見的此類癌症,卻成為甚於乳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生殖器癌之集大成的強力殺手。

      美國公民不知不覺地成為經由乳製品而吞食生長激素的實驗品,他們每年消費的乳製品高達9000億公斤。

      歐洲頂住了來自美國多國公司的壓力(尤其是孟山都提供的不下23000頁的卷宗),共同市場委員會研究了該問題後,認為對其無害性提出的證據不足,而拒絕使用生長激素,

      在一位激情洋溢的偵探的協助下,Cohen,“反乳類的人”,用被官方文件所證實、無可辯駁的事實,揭示了美國公眾是如何被欺騙的。

      不是告示民眾產生或利於癌變的營養因素,而是繼續用手術和化療來摧毀腫瘤,豈不是更有利可圖嗎?

      Cohen解釋道,在我們父母的時代,美國的婦女20人中有1人患乳腺癌,而現在3人就有1人深受其苦。

      想到白血病折磨下的成千孩童在接受有毒的化療,而人們對此卻廣泛地無動於衷,我們的心痛裂了。

      美國最著名的兒科醫生Spock 博士,在Cohen著作的封底寫道:『過去,牛奶是作為一種完美的食物來出售的。現在我們看到這根本不是完美的食物。政府不應該支持那些仍然要人相信這種看法的人。』

      我們發現,現代文明(尤其是作為樣板的美國)是由對公共健康十分危險的壓力集團來領導的,這些集團多年來滲入行政部門並使用欺騙性廣告蒙蔽公眾。

      正如雀巢公司(Nestle)在其嬰兒產品廣告中宣稱他們的『這些產品的原料由雀巢公司的專家持續進行檢驗,絕不含有害物質。如此,孩童可安全地食用營養含量完全符合其健康需要的食物。』而這與事實有驚人的衝突!

      不過,為該多國公司工作的某些醫生和科學家並不忽視我們所引用的諮情。然而他們為了保住飯碗,仍然執意保持緘默。這使得

      符合經濟利益掛帥信條的官方秘聞持續不斷地發生作用。

      幾年前,一個環保團隊揭露了雀巢公司促使母親放棄用母乳喂養嬰兒,致使百萬孩童死亡。

      在公憤的壓力下,該公司稍微平息了這方面的廣告熱忱,但仍繼續欺騙消費者,讓他們相信其產品無害,實際上其產品充斥著殺蟲劑、化學添加劑、精製糖、甜矯味劑(如Aspartame,多項研究證明瞭其劇毒性,該產品仍被允許銷售)、人造維生素以及極大危害人體健康的乳品!

      工業化食品和化學多國公司之所以存在並繁盛,是由於我們購買他們的產品。

      如果我們不願成為他們泯滅良知的祭壇上的犧牲品,就要及時省察具有活力、豐富多樣、使人健康生活的植物性食物之法則,避開無休止折磨我們的便秘、過敏、疼痛、僵硬、癌症、糖尿症以及無數的身體不適,這些病痛都顯示了一個簡單的事實:我們的機體充斥著毒素。

      幾百萬美國人患有貧血症。最常見的病因是缺鐵。喝牛奶往往會因對乳蛋白過敏而引起腸粘膜出血,使大量血紅蛋白流失。貧血的主要症狀是虛弱、疲乏、抑鬱和易怒。

      我們發現喂以牛乳的兒童有三分之一缺鐵,而吃母奶的兒童無此狀況。

      我們可以在1992年7月的『新英格蘭醫學日報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中讀到:“數項研究提出了,男性糖尿病患者的病因中,乳蛋白有可能起了作用。”

      依賴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體內產生抗體,以對抗參與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胰島機能紊亂的乳蛋白,這是自體免疫反應。而1996年12月的刊物『Lancet』中指出:“乳蛋白有個特別之處:在工業發達國家,乳蛋白是最先進入兒童消化道的異物,因為多數母乳替代品的生產都加入了牛乳。

      很有可能這些蛋白質引起免疫反饋,成為兒童機體紊亂和疾病的導因。

      其他研究者寫道:“多項研究指出喝牛奶與青年糖尿病之間的聯系是毋庸置疑的。”

      糖尿病廣泛流行,其真正的根本問題在於,西方飲食因肉、乳、蛋的使用而含有大量脂肪。

      由醫科大學生參與的實驗結果表明,在僅僅一周食用富含脂肪的食物後,50%的學生得了糖尿病。

      牛奶和乳酪所含蛋白的80%是酪蛋白,酪蛋白是一種強力粘膠,被用來把標簽黏在啤酒瓶上。試試把一張標簽從啤酒瓶上撕下來,就知道這粘膠的黏著力! 人們也用酪蛋白來粘傢俱!!!

      想想這種粘膠在你體內器官會引起什麼情況。

      酪蛋白是外來蛋白,人體內會產生抗體來中和它。

      這個抗原-抗體反應引起組胺的分泌,密集地產生粘液,甚至是膿。

      眾多研究人員認為,酪蛋白是引起見於類風濕關節炎的關節發炎現象的主要物質。這就是為什麼從食物中摒除一切乳製品,這類炎症往往就很快治癒了。

      製作1公斤乳酪需5公斤乳汁,乳汁裡荷爾蒙的濃度很大。而每一滴乳汁含有59種不同的荷爾蒙,諸如雌激素、孕酮、催乳素…

      能想像這些荷爾蒙對國民身體和精神的健康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嗎?

      美國人所消費的食品中,40%是牛奶、乳品製成的霜淇淋、優酪乳、乳酪及其他品種。

      1公斤乳酪的荷爾蒙含量20倍於1公斤的乳汁。Robert Cohen寫道:“乳類,其實更是粘膠、荷爾蒙和膿。”

      他甚至發現那些食用乳品的素食者、猶太人和穆斯林會驚訝地得知他們竟在無意中吃了豬肉!

      實際上,以往添加在奶中的維他命D2(藻類和紫外線照射過的細菌之混合物)現在被維他命D3所代替,因為維他命D2使乳品發苦;而維他命D3是從豬腦和豬皮提煉的!

      乳品中的乳糖刺激腸道吸收鈣質,被吸收的鈣質使已經附著有來自動物食品的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的動脈內壁變硬。

      除所述的一切問題外,牛乳可以說是真正的垃圾,因為乳牛體內聚集了隨草和食物顆粒吃進的殺蟲劑、除草劑及其他毒素。

      資料來源:
      www.notmilk.com

       前一章節      下一章節   
    •   
  • 首頁  |   作者   |   新消息  |   專欄  |   賞析  |   書摘  |   好站相連  |   下載  |   溫馨來函  |   網頁閱讀版 (適合小頻寬連線的讀者)
  • 最新訊息請瀏覽 www.SupremeMasterTV.com .
    清海無上師的著作和藝術創作, 請瀏覽 www.LoveOceanCreative.com 
  • © 2011 The Supreme Master Ching Hai All rights reserved. *
  •